链轮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链轮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新闻】中山探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密钥琴叶球兰

发布时间:2020-10-18 15:34:46 阅读: 来源:链轮厂家

中山探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密钥

“劳动进城”、“身份进城”、“生活进城”和“心理进城”

让广东中山成为全国中等城市城镇化质量排行榜第二名

中山探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密钥”

编者按

中国正进入城镇化的加速期。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与此同时,城镇化质量不高的问题也随之凸显:造城运动、失地农民、大城市病,等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时不我待。

自本期开始,《中国经济周刊》特开设“新型城镇化实践样本”栏目,通过报道各地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寻找让每个人记得住乡愁、照得到阳光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2月14日(元宵节),珠江口西岸,中山市。南北向的兴中道上,由170多个方阵、近两万人组成的巡游方队穿梭于大王椰子树的婆娑树影下。尽管串钱柳和紫荆的花期未至,也有零星早熟的骨朵吐露出红色,似为传承27年的“慈善万人行”助兴。

巡游的尾声,方队转折进入孙文东路,身影渐渐融入落日的余晖中。某种意义而言,这条路正是这座城市近代以降经济勃兴的密码之一。

民国以前,孙文东路并不存在,中山还以香山之名幽居边陲。1921年,时任县长吴铁城大胆拆墙筑路,打通商贸,它才与其他八条新修要道一起奠定了城市骨架,成就了后来“小香港”乃至“广东四小虎之一”之誉的繁华。

地理的重合,恰是这场关于“慈善”的精神巡游贴合城市发展物质脉络的隐喻。去年两会期间,本刊携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中山从286个城市样本里脱颖而出,位列第六,但超过许多大城市的排名亦令其陷入质疑。

“发展文明,非仅关于财富一方面,并负谋人民之幸福与安全”——连日实地采访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孙中山先生的这句名言即是“中山模式”最贴切的注脚。

慈善成为移民城市的润滑剂

“当前社会出现一定程度上道德缺失和信仰缺失,这是我们必须积极面对的。中山要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更重要的一条还是要提高全民素质。”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说。

薛晓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许多不能单靠经济增长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来化解。记者由此联想到,向上追溯,孙中山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也许一直是这座城市人文关怀的重要支柱,侨胞义捐造福桑梓的传统也提供了文化基因。

在先贤思想的烛照下,中山人从不缺乏博爱精神。虽然中山慈善万人行在1988年春天首次举行时,受阻于时间、组织等各方面经验的缺失,只筹得7.2万元善款,但在次年便增长10倍,到了1994年突破千万元大关,今年这项数字则是8848.1万元。据官方统计,经过27年的培育,累年善款已经多达10亿元。

这样一场国内罕见的慈善盛事,甚至让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团感慨“超越了中国现实社会中的一般性社会关系”,从人文观点看,“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公私交融、和谐共进的社会动员结构”。

一位参与慈善万人行的NGO公益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近5年来,该活动的组织架构已相当成熟,确实体现了官方与民间的良性互动。

记者注意到,中山市红十字会作为政府委托的监管者参与其中,每年会通过新闻媒体公示万人行募捐款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

对于中山这样一座外来人口占比近半的沿海移民城市而言,慈善万人行成了协调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为新移民融入主流文化社会提供情感表达的平台,这种对共同价值观的召唤也带给每一个人心灵归属感。2011年9月,在此基础上,中山启动为期5年的全民修身活动,衍生了“博爱”的行为内涵。

“这几年全民修身氛围浓厚,企业也深受感染,我们希望员工不必对做好人好事心存顾虑,一旦出现纠纷,公司会出面应诉。”总部位于中山的上市公司中顺洁柔(002511.SZ)董事长邓颖忠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据悉,目前中山设立各类“修身学堂”1100多间,群众参与达100多万人次。

“劳动、身份、生活、心理”进城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山红十字会数据,从善款的空间分布来看,镇区所筹之款要远远超过市区所筹之款。慈善万人行的捐款一览表中,从1997年开始记录镇区筹款数目,截至2010 年,镇区筹款占筹款总数的84.7%,与中国内地许多地方的筹款大相径庭。

“筹款的这种空间分布恰恰说明了在中山城乡差别不大,城市化程度较高,乡镇的经济实力和精神层面皆可与城市相当。”长期关注慈善万人行的研究人士如是分析。这吻合了《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中的结论:在112个中等城市中,中山的城镇化质量排名第二,仅排在克拉玛依市之后。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12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也显示,中国内地城市化率只有51.3% ,广东省城市化率约64% ,珠三角城市化率超过80%,中山城市化率达到了87.9%。

《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主要作者、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告诉记者,中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为其城镇化质量增色不少。目前,中山从业人员208.64万人,其中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高达95%,农村居民收入78%以上源于非农产业;2012年城乡收入比为1.6:1,收入差距比省内最小、全国第六小。

薛晓峰则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上述观点属于“劳动进城”范畴,除此之外,中山还大力倡导“身份进城”、“生活进城”和“心理进城”,包括慈善万人行在内的全民修身活动便是心理进城的范本。

“身份进城”的一个重要表征是:2012年7月1日起,中山取消了城乡户籍划分,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身份壁垒被打破,淡化身份识别。

“再以‘生活进城’为例,中山实行三个‘一体化’社会保障,解决进城后顾之忧,包括实行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确保每一个居民都有一份医疗保险,实行城乡养老保险并轨,确保每一个适龄的居民都有一份社会养老保险,同时实行城乡统筹就业全覆盖,并推进均等化公共服务。”薛晓峰如是说。

三乡镇党委书记贺晖也告诉记者,中山农民都能享受医保、社保和退休保,60岁以上的农民每月能拿到几百元退休保险金,“有的村还有分红,退休农民每月能拿两千多元,所以如今农民也可以退休,不用干一辈子到老也不能休息,因为医保社保退休保全覆盖。”

三乡镇村民陈大爷家盖了一栋二层洋楼,供一家11口人同住。陈大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现在每月能领到700元左右的退休金,村里还有分红,去年村里集体企业效益好,仅分红就高达10万元。

在小榄镇永宁社区,记者看到,仅仅在这个村级组织里就开设了两个行政服务大厅,其中有一个服务大厅专门针对外来人口。“这两个服务大厅都可以为外来人口办理住房、户籍、保险等事,但由于外来人口较多,所以专门开设了一个针对外地人的服务大厅,以确保服务水平和效率。”永宁社区党委书记谢昭榴对记者说。

专业镇领跑

慈善盛会的背后,暗含着城镇化的布局思路。据记者了解,之所以慈善万人行的影响力能够持续27年经久不衰,与中山的经济支撑密不可分。有一组充满冲突感的数字颇具说服力:2012年,中山以占广东省1%的土地面积、2.7%的人口,创造了4%的GDP,经济总量在全省21 个地级以上市位居前列,经济增长质量位居全省第三位。

这一年是公认的经济增速放缓之年,全国GDP增速7.7%,而中山达到了11%,居整个珠三角榜眼之位。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14.1%和7.1%,远远超过第一产业2.2%的增速,可见其经济增长的含金量。

增长背后的密钥之一即是专业镇的领跑。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米增渝认为,整个中山下辖19 个镇按经济发展波浪式的高潮期不同,基本上可分为4 个阶段性梯队。

小榄和三乡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后立刻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基地为第一梯队,当时著名品牌小霸王、威力等都诞生于此。其中,小榄工业以轻工制造业为主,五金制品是其特色产业。记者对比数据发现,2012年小榄为中山贡献了近10%的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高达97.7%,民营经济比重占75%以上,拥有4家上市公司,是民间资本高度活跃的区域。

“第二梯队是以坦洲、沙溪、大涌、古镇为代表的特色工业镇,这部分镇到今天依然充满发展活力。”米增渝说。记者走访了灯饰之都古镇,走近古镇,第一眼就能看到各类灯饰广告屏,近10公里的大街小巷密集分布着各种灯饰商铺。

中山市照明电器行业协会会长区炳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古镇灯饰灯具在全国同行业市场中的份额已占到60%,这与当地产业兴城、工业立镇的规划思路息息相关。而来自大涌的数据显示,红木家具市场占有率也有60%。

第三梯队是进入21世纪后发制人的镇区,包括港口镇、三角镇等新兴工业园区的基地。第四梯队则是长期以农业为主,将来存在农业产业化潜能的镇区。其中,位于珠三角几条高速公路交会点的港口镇的游艺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未来城镇化的优化机遇也被认为存在于这些专业镇的升级中。

中山的另一把密钥是城市商业。在这个只有315万人口的小城内,大大小小的商业体不下100个,超百万平方米的大体量城市综合体也多达十几个,如中山远洋城、保利国际广场、汇景东方、君华新城等。孙文西路商圈更是依托石岐埠,成形于南宋建县之初,明代享“十八间”盛名。

对话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

《中国经济周刊》: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您怎么看?

薛晓峰:解决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需求,是以人为核心,而不是简单地改为城市户籍就行了,所以中山推进的是“劳动、身份、生活、心理”四大进城工程,并非简单形式上的“村改居”、“农转非”。

《中国经济周刊》:从根本上解决本地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结构矛盾,以及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结构矛盾,这恐怕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地省会共同面对的问题。您觉得这种新型城镇化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薛晓峰: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难点其实是“人”的现代化,具体的表现应该有三个层面:一是从产业上如何实现从农业向包括工业和服务业在内的非农产业的转换?二是居住和生活方式上如何实现由农村向城镇的空间转换?三是从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公民、城市居民转换。“四大进城工程”也就是围绕破解这三个层面展开的。

《中国经济周刊》:中山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做法上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薛晓峰:中山主要分三个阶段来执行。

第一阶段是从2010年开始率先实施了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管理制度。目前已有3万多名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子女通过积分制入户和入读公办中小学,全市非户籍学生入读公办学校的人数达到了7.1万人。

第二个阶段是2011年至2012年,采取了各项措施促进新老中山人的融合。比如建立村(居)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形成异地务工人员参与村(居)公共事务和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等。另外,在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也多考虑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

第三个阶段是2013年以来,我们进一步拓展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降低积分的门槛,扩大了入户规模,并增加公办学位,拓展免费义务教育范围。

《中国经济周刊》:坦白说,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不可否认地面临着各种有形无形的门槛,从记者走访了解来看,户籍、土地、教育等领域这方面问题也还比较突出,对此,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薛晓峰:我认为一是要进一步拓宽外来员工有序地融入渠道。虽然中山在这方面迈的步子比较早、比较大,但我们也深切感受到,要真正消除农民入城面临的失去原户籍地土地权益的体制障碍,还需要在国家层面完善政策,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原户籍地土地权益补偿机制等方面加强统筹。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体制,打破制约新老城市人融合的教育藩篱。现行政策是要求考生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造成教育的不公平,也阻碍了外来员工融入城市。目前教育部正在考虑满足条件的学生在居住地参加考试,建议加快高校招生体制改革,改变目前分省集中录取制度,实行高校招生指标跟人走,推动教育的公平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去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其中一大亮点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体现尊重自然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但这也是目前突出的问题矛盾所在,很多地方的城镇化,就是单纯地消灭农村化,您怎么看?

薛晓峰:新型城镇化一定正确处理好城镇化与村庄建设的关系,积极打造新型理想城市。城市与农村两种形态各有特色,但因为各自对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不同,必然出现增长的差距,造成失衡。但城镇化并非简单“消灭”农村与农民的过程,必须坚持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宜农则农的原则,从中山的实践来看,既要推动城镇要素资源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以及农民职业化和市民化,促进城镇生产生活品质与农村生产生活品质同步提升,又要保护好、发展好农村田园风光和优秀民俗传统文化,建设秀美村庄,构筑城乡共有的精神家园。

《 中国经济周刊 》(2014年第9期)

皮肤病专科医院

连云港治疗胎记医院

遵义汇川阳光男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