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轮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链轮厂家
热门搜索:
产品介绍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介绍

国内空分产业的脱困之路呢

发布时间:2021-06-25 06:52:43 阅读: 来源:链轮厂家
国内空分产业的脱困之路呢

国内空分产业的脱困之路

br>

5月8日,国内煤化工领域最大空分装置的合作协议签署。该装置单套能力为9万立方米/小时,签约金额达3.2亿元。没有任何悬念,该装置的供货方是老牌外资空分设备企业德国林德集团。一时间,关于国内空分产业做大做强的话题又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空分设备制造和工业气体供应一体化,既是世界工业气体工业不可逆转的大潮流,也是中国空分产业至今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这个事情,说小了会影响行业内企业的利润空间,说大了,则与民族空分产业的生死存亡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市场到底是什么样的竞争格局?行业一体化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出路到底在哪里?最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困境:外资强、壁垒高

“据我们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开发的供气市场占整个市场需求的30%~40%。而这部分已经开发出来的市场,已有90%被大型外资企业所掌控,剩下的10%是民族企业狭小的生存空间。”

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氧)副总经理许迪向表达了担忧。

据了解,目前世界主要空分企业都已进入中国市场,其数量占国内同行业企业数的70%以上。在各地投资建厂、推广其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这些外资企业在工业气体外包业务理念的渗透上也不遗余力。特别是在全球名列前茅的几家工业气体公司,如德国林德(Linde)集团、法国液化空气(Air Liquide)集团(以下称法液空集团)、美国普莱克斯(Praxair)集团、美国空气化工产品(Air Products)公司、日本太阳日酸(Nippon Sanso)公司、德国梅塞尔(Messer)集团,他们在中国的业务近年都保持了高速和创纪录的增长。2008年,法液空集团在中国液体工业气体市场上的增长率是30%,同年林德集团则实现了销售额增长28%。

据介绍,外资空分设备制造企业不仅制造它包括上底座、下底座设备,还供应工业气体,大都实现了制造和供应一体化。工业气体业务可分为五种:一是气瓶业务,通常运输范围在50千米内;第二种是液态运输,一般运输范围在250千米以内,成本较高;三是通过管道输送的现场制气,适用于大气量的供应;四是医药用气;五是电子行业用气,属于特种行业使用的特种气体。在前面提到的几家大型外资企业中,这五类业务已是面面俱到,综合实力最强的是法液空集团和林德集团。这些外资企业都是从制造设备起家,但是到了今天,企业设备的销售额连销售总额的10%都不到,供气这块业务则占到了总销售额的90%以上。

两相对比,中国的民族空分产业则显得羸弱不堪。据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秘书长孙国民介绍,目前我国本土的工业气体公司散而乱,缺乏竞争力,没有形成规模,特别是缺少整体战略考虑。严格来讲,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真正能与外资工业气体公司抗衡。目前,具有一定工业气体业务拓展实力的杭氧、川空(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公司)都在积极且艰难地进行供气业务的拓展。而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仅有的两家走向供气市场的传统空分设备制造企业。

在中国的工业气体市场上,外资企业目前正在管道输送的现场制气领域明争暗斗。许迪告诉,管道输送的供气方式往往是供应一大片区域内的数家客户,规模效益和排他性极强。2、电子万能实验机平常保护保养事项去年9月19日,法液空集团滨海新区工业气体管项目开工建设;同年11月20日,林德集团正式启动其位于江苏省的又一工业中心发展计划,进行14种工程塑料性能与使用、工程塑料改性8大功能化新的工业气体生产和供应基础设施的建设;今年年初,法液空集团又抓住了吉林市建设北部工业新区的机遇,已经在通过“虽然市场也不要求你必须要遇上这个速度高层路线”与该市政府部门进行接洽;几乎与此同时,林德集团在宁波的管项目由宁波开发区管委会核准。

在这些外资巨头的虎视眈眈之下,中国空分产业的一体化发展进程步履蹒跚。据了解,杭氧目前仅有的几个供气项目的规模都比较小,而且客户多是采购设备的老客户,区域性管道供气对杭氧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及。

原因:起步晚、技术低

国内外企业的极度反差让业内人士为民族空分产业的发展捏了把汗。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敌强我弱”的局面?对石油化工领域和工业气体市场的发展战略颇有研究的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商务发展经理蒋*(吉力)说出了3个理由。

第一,外资企业开发业务时间早,而国内企业近几年才在供气领域起步,缺乏积累。据介绍,法液空集团和林德集团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做小规模的工业气体业务,二战之后更是大踏步前进,特别是管业务发展非常迅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无论是在人才、技术、设备制造还是在供气的运营管理方面,国外企业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而全、小而全”的工业格局未有明显改变,国内工业气体用户仍以企业自备气体分离设备、自行管理、自给自足为主要供气方式。虽然在之后的时间里,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理念逐步被企业接受,但是用气企业自备分离设备进行气体生产仍是主要的工业气体解决方案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内空分设备制造企业主动发展供气项目的意识和潜能未被激发出来,待到外资工业气体企业长驱直入,国内企业在供气项目上的经验几乎是一片空白,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第二,外资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方面实力雄厚,而国内企业明显处于劣势。目前对于法液空集团、林德集团等业内前4大外资公司来说,单套能力为10万~12万立方米/小时的空分设备都已经成为现实,设计能力在15万立方米/小时的设备也已经存在。在设备制造和工业气体供应两项业务的相辅相成之下,外资企业已完全适应了客户的要求——投资要更低、产能要更大、运行效率要更高、设备的制造成本要更低、自动化程度要更高等。而目前国内空分设备制造企业能够生产的规模最大的空分设备,其单套能力仅为65000立方米/小时。从工业气体供应品种上来看,外资企业不单单是(5)送油阀内有杂质或锈蚀等缘由做空气气体分离,对氢气、一氧化碳以及稀有气体的业务同样非常重视,也恰恰是这一块业务给外资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然而,目前国内企业在氢气、一氧化碳、稀有气体领域的业务几乎为零。

第三,空分产业排他性壁垒易形成。蒋*(吉力)说:“工业气体行业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外资企业一进入中国市场,就选择了GDP增长最迅速的优势市场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发展气体业务。一旦锁定一个点,企业就会利用规模效应,把业务面撑起来。无论是气瓶业务、液体气体业务还是管业务,一旦建立,物料运输和交易成本就会降低。成本优势壁垒、规模效益壁垒、产品品质壁垒也都会在无形中建立起来。”

据介绍,目前外资工业气体公司已占领了我国沿海三大区域的优势市场,其他企业要插足已变得非常困难。

出路:大型化、一体化

“杭氧、川空、开空(开封空分集团)这些本土的佼佼者们要加把劲了,否则,这些企业一旦上市,就有被外资控股的危险。一体化之路是国内企业必须要走的,而且要赶快。”蒋*(吉力)据自己的研究,蒋*(吉力)对国内空分企业一体化提出了建议。

首先,应该加紧突破8万立方米/小时以上规模的空分设备。蒋*(吉力)说,无论是冶金、石化还是目前的煤化工产业,对于空分设备的能力要求都在逐渐增大。如果规模突破不了,国内企业在市场上(特别是煤化工市场)就没有任何竞争力。比如客户要求设备达到8万立方米/小时的能力,外资公司提出的方案就是一套8万立方米/小时的设备,而国内企业的方案就只能是两套4万立方米/小时的设备。所以,国内企业一定要尽早在设备大型化上获得突破。

其次,尝试供气业务的收购、兼并或联合,力求形成优势互补的一体化联盟。蒋*(吉力)说:“除了在设备大型化、供气项目一体化上下功夫,国内企业如果还有实力,应该做兼并、收购。”据介绍,目前宝钢金属工业气体产业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气体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在气体供应业务上都已形成了很大规模,但这些企业没有设备制造业务。蒋*(吉力)说:“如果单纯做工业气体业务,企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在产业升级换代方面也会存在瓶颈。所以,杭氧、川空等企业和这些气体供应企业可以考虑建立优势联盟。这样,气体企业的供应如果出现问题,设备制造企业可以帮助其解决,同时促进空分装置的升级。“如果能建立两三家这样的联盟,民族工业气体企业跟国际工业气体公司在市场上还是有得一拼的!”蒋*(吉力)说。

国内外企业的极度反差让业内人士为民族空分产业的发展捏了把汗。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敌强我弱”的局面?对石油化工领域和工业气体市场的发展战略颇有研究的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商务发展经理蒋*(吉力)说出了3个理由。

第一,外资企业开发业务时间早,而国内企业近几年才在供气领域起步,缺乏积累。据介绍,法液空集团和林德集团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做小规模的工业气体业务,二战之后更是大踏步前进,特别是管业务发展非常迅速。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无论是在人才、技术、设备制造还是在供气的运营管理方面,国外企业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而全、小而全”的工业格局未有明显改变,国内工业气体用户仍以企业自备气体分离设备、自行管理、自给自足为主要供气方式。虽然在之后的时间里,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理念逐步被企业接受,但是用气企业自备分离设备进行气体生产仍是主要的工业气体解决方案之一。在这样更好的为全国各地的用户有提供全方位的维修服务1条龙的环境下,国内空分设备制造企业主动发展供气项目的意识和潜能未被激发出来,待到外资工业气体企业长驱直入,国内企业在供气项目上的经验几乎是一片空白,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第二,外资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方面实力雄厚,而国内企业明显处于劣势。目前对于法液空集团、林德集团等业内前4大外资公司来说,单套能力为10万~12万立方米/小时的空分设备都已经成为现实,设计能力在15万立方米/小时的设备也已经存在。在设备制造和工业气体供应两项业务的相辅相成之下,外资企业已完全适应了客户的要求——投资要更低、产能要更大、运行效率要更高、设备的制造成本要更低、自动化程度要更高等。而目前国内空分设备制造企业能够生产的规模最大的空分设备,其单套能力仅为65000立方米/小时。从工业气体供应品种上来看,外资企业不单单是做空气气体分离,对氢气、一氧化碳以及稀有气体的业务同样非常重视,也恰恰是这一块业务给外资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然而,目前国内企业在氢气、一氧化碳、稀有气体领域的业务几乎为零。

第三,空分产业排他性壁垒易形成。蒋*(吉力)说:“工业气体行业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外资企业一进入中国市场,就选择了GDP增长最迅速的优势市场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发展气体业务。一旦锁定一个点,企业就会利用规模效应,把业务面撑起来。无论是气瓶业务、液体气体业务还是管业务,一旦建立,物料运输和交易成本就会降低。成本优势壁垒、规模效益壁垒、产品品质壁垒也都会在无形中建立起来。”

据介绍,目前外资工业气体公司已占领了我国沿海三大区域的优势市场,其他企业要插足已变得非常困难。

出路:大型化、一体化

“杭氧、川空、开空(开封空分集团)这些本土的佼佼者们要加把劲了,否则,这些企业一旦上市,就有被外资控股的危险。一体化之路是国内企业必须要走的,而且要赶快。”蒋*(吉力)据自己的研究,蒋*(吉力)对国内空分企业一体化提出了建议。

首先,应该加紧突破8万立方米/小时以上规模的空分设备。蒋*(吉力)说,无论是冶金、石化还是目前的煤化工产业,对于空分设备的能力要求都在逐渐增大。如果规模突破不了,国内企业在市场上(特别是煤化工市场)就没有任何竞争力。比如客户要求设备达到8万立方米/小时的能力,外资公司提出的方案就是一套8万立方米/小时的设备,而国内企业的方案就只能是两套4万立方米/小时的设备。所以,国内企业一定要尽早在设备大型化上获得突破。

其次,尝试供气业务的收购、兼并或联合,力求形成优势互补的一体化联盟。蒋*(吉力)说:“除了在设备大型化、供气项目一体化上下功夫,国内企业如果还有实力,应该做兼并、收购。”据介绍,目前宝钢金属工业气体产业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气体有限公司等国内企业在气体供应业务上都已形成了很大规模,但这些企业没有设备制造业务。蒋*(吉力)说:“如果单纯做工业气体业务,企业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在产业升级换代方面也会存在瓶颈。所以,杭氧、川空等企业和这些气体供应企业可以考虑建立优势联盟。这样,气体企业的供应如果出现问题,设备制造企业可以帮助其解决,同时促进空分装置的升级。“如果能建立两三家这样的联盟,民族工业气体企业跟国际工业气体公司在市场上还是有得一拼的!”蒋*(吉力)说。


女人更年期出虚汗吃什么药
女人更年期出虚汗吃什么药
女人更年期出虚汗吃什么药